|
喜馬拉雅糾結上市路:版權糾紛纏身,內憂亦外患對于上市傳聞,喜馬拉雅又一次嘴硬地拒不承認。 4月12日,據路透社旗下媒體IFR報道,喜馬拉雅已秘密提交美國IPO申請,最早可能在今年第二季度融資5億美 元至10億美元,并且喜馬拉雅正與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就上市計劃展開合作。報道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話稱,此次IPO對該公司的估值可能超過50億美元。 這是繼今年3月份喜馬拉雅被傳出計劃赴美IPO之后,媒體對其上市準備的最新披露。事實上,關于喜馬拉雅上市的消息在最近幾年流傳不斷,以至于業內有人不耐煩地問道:“喜馬拉雅,你到底什么時候才上市?” 然而,面對外界的一再催促,喜馬拉雅卻始終三緘其口,僅以“目前未有明確上市計劃”作為回應。作為在線音頻行業的龍頭老大,喜馬拉雅為什么遲遲不愿顯露上市的心思,這家公司的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? 上市遲疑,前景不明 這已經是喜馬拉雅第N次被傳出準備上市的消息。早在2018年8月完成E輪4.6億美元融資之后,喜馬拉雅的上市聲音便被放大。其中,曾經的喜馬拉雅FM第二大股東、證大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戴志康就提到,喜馬拉雅有望于2019年在A股完成上市。 2019年5月,喜馬拉雅內部架構出現大變動,包括小米副總裁洪峰在內的12名董事退出,僅剩喜馬拉雅FM CEO余建軍一人。彼時,喜馬拉雅回應稱,股權變動是因為公司要搭建VIE結構(所有境內VIE公司的董事變更為境外母公司的股東,屬于VIE標準結構),但對上市計劃卻未作出明確表態。 2019年11月,財新曝出喜馬拉雅已啟動Pre-IPO融資,融資額約為3.5億美元,最終融資規模還將視市場情況而定。同時提到,喜馬拉雅將謀求2020年赴美上市,初步計劃融資規模在5億美 元到10億美元。 然而,2020年喜馬拉雅依然未能完成上市,反而是其競爭對手荔枝在2020年初捷足先登,搶先在納斯達克完成上市,成功地奪走了“在線音頻第一股”的名號。 值得一提的是,此次傳出在今年二季度可能融資5億美元至10億美元之前,喜馬拉雅已經有兩年多時間未有公開的融資動作。而在2014年至2018年,喜馬拉雅每年都有融資進賬,其最近的一次融資還停留在2018年,當時由春華資本、騰訊投資、泛大西洋資本領投的E輪40億元,投后估值達240億元人民幣。 既然如今有望再獲融資,而且也有對手荔枝先行試水,那么喜馬拉雅對于上市又有什么顧慮呢?對此,TMT行業時評人張書樂指出,其實所謂“在線音頻第一股”的名號猶如雞肋,喜馬拉雅對其可能并不重視,如果第一股的名號沒有成熟穩定的盈利模式作為支撐,反而會成為后續發展的負累和笑話。 這里還是引用“在線音頻第一股”荔枝上市后的表現作為參考。其招股書和財報顯示,荔枝在納斯達克上市前后已經連續4年虧損,其在2017年至2020年共計虧損約3.7億元。此外,在2020年第四季度,荔枝的移動MAU為5840萬,較前一年同期的3653萬增長15%,但月付費用戶卻僅有42.24萬,較前一年同期的43.41萬下降2.7%,付費率僅約0.72%。 而在股價方面,荔枝自從2020年初上市之后即遭破發,股價從11美元一路跌至最低1.9美元。直到今年初美股因Clubhouse看好音頻社交,荔枝的股價才開始觸底反彈。因此有分析認為,在線音頻平臺由于盈利模式單一、用戶轉化率低,容易導致業績虧損、股價下滑,這恐怕也是喜馬拉雅對上市有所顧慮的原因。 張書樂認為,“其實喜馬拉雅一直希望在商業模式上能有所突破,但無論是早期從UGC(用戶原創內容)慢慢孵化而成PGC(專業生產內容),整體的付費場景并沒有因為音頻質量的提高而打開,而后續的知識付費風口最后也演變為一個販賣焦慮的玩笑。因此,喜馬拉雅盡管名氣足夠、內容也豐富,但整體依然缺乏一個可以在上市時用來打動投資者的亮點,伴隨著短視頻的出現,音頻產品的用戶黏性也呈現出游離狀態,這也讓喜馬拉雅的上市路變得愈加崎嶇。” 內憂外患,版權糾紛纏身 從行業投融資的熱度看,喜馬拉雅已經錯過了最佳的上市窗口期。不僅如此,喜馬拉雅如今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一點不比之前的少,比如版權糾紛問題就一直不斷。 天眼查數據顯示,喜馬拉雅的母公司上海喜馬拉雅科技有限公司的相關法律訴訟高達1479條,其中,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就有1129條。 而在這些侵權糾紛案件當中,不乏出現騰訊、愛奇藝、湖南廣播電視臺、央視國際網絡有限公司等企業的身影,他們均因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、改編權糾紛、廣告合同糾紛以及侵犯著作權等原因,狀告喜馬拉雅。另外,也有多位知名作家、IP持有方向喜馬拉雅提起過訴訟。 值得一提的是,喜馬拉雅近期還曾被有關部門約談。3月18日,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官網公告顯示,針對近期未履行安全評估程序的語音社交軟件和涉“深度偽造”技術的應用,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、公安部指導北京等多個地方網信部門、公安機關依法約談喜馬拉雅等11家企業,督促其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要求開展安全評估、風險防控等工作,履行企業信息內容安全主體責任。 隨著喜馬拉雅用戶和內容資源的增長,其面臨的版權風險將會持續增加。即便其未來能夠順利上市,版權依然是喜馬拉雅避不開的“敏感話題”。 談及喜馬拉雅的版權糾紛問題時,互聯網觀察家丁道師向記者提到,他曾與另一家在線音頻平臺蜻蜓FM聯合推出一檔原創音頻節目《丁道師雜談》,這檔簽署了獨家協議的節目,后來竟未經其本人同意便出現在喜馬拉雅FM平臺上,用戶無需付費就可以收聽下載,這也說明了喜馬拉雅對于版權問題管理的忽視。 “包括喜馬拉雅在內,許多國內的互聯網企業在版權管理層面都存在著許多不足和漏洞,企業為了追求片面的高速發展,忽略了自身內容規劃上的建設,這種問題音頻行業非常需要引起重視。在獲取用戶、獲取市場的同時,如何強化自身內容建設亟待關注。”丁道師表示。 按照喜馬拉雅官方的說法,其在2019年用戶數就已經超過6億,行業占有率達到75%,是國內發展最快、規模最大的在線移動音頻分享平臺。不過,這家行業老大也逐漸感受到新軍入局帶來的壓力。 2020年4月,騰訊音樂上線新產品“酷我暢聽”,全面布局長音頻賽道;同年6月,字節跳動上線“番茄暢聽”APP,正式入局長音頻。騰訊和字節跳動兩大巨頭來勢洶洶,作為長音頻賽道的領跑者,喜馬拉雅又將如何繼續保持自身的優勢? 或許對于目前音頻行業的領跑者喜馬拉雅來說,騰訊、字節跳動的入局暫時不足為慮。但是想要持續保持領跑,依然需要在版權和內容上加以重視,只有構建起強有力的生態,才能留住平臺創作者和海量用戶。 張書樂講“從內容上看,騰訊、字節跳動的內容主要來自網文,即網文IP轉換為聽書長音頻,通過類似網文付費或免費網文、廣告露出的方式盈利。而原先賽道里的喜馬拉雅、荔枝、蜻蜓目前的內容還是來自UGC和PGC兩部分,具有一定的抗沖擊性。不過,內容創作者本身并沒有真正的平臺黏性,一旦騰訊和字節跳動用收益、流量和曝光度來吸引頭部內容創作者,這樣留給喜馬拉雅的護城河也就僅僅限于簽約的獨家作品方面。” |